bob综合体育app下载 bob综合体育app下载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李智学|黄河流过了兰州

来源:bob综合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5-05-18 02:19:01

  当太阳把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冰雪照得渐渐消融的时候,一股乍暖还寒的雪水流向约古宗列曲,在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等众多高原湖泊、河流、湿地补水后,绕过阿尼玛卿山经过九曲十八弯、穿越众多峡谷,终于流到了兰州市西固区的西柳沟。这时,宽阔平缓的河水温情脉脉的穿过主城区,从城关区的桑园峡依依不舍的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兰州是这条长约5464公里的全国第二大河流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这条伟大的母亲河对兰州人民怀着深深的眷恋。黄河水像甘甜的乳汁一样滋养了兰州人民,兰州人民像对待母亲一样呵护着黄河。多年来,说起兰州,人们首先说到的是一条河(黄河)、再就是一本书(读者)和一碗面(兰州牛肉面)。这是最简单、最通俗、最直白的说法。当然,兰州这座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特色不单单是这些。但人们把黄河放在第一位,那充分说明黄河在兰州人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那么,黄河流过兰州,到底留下哪些印记呢?

  黄河特别眷恋兰州这片神奇的盆地,她以母亲般的温柔怀抱着自己的儿子。这里,自然景观本来就很美,但勤劳爱美的兰州人在此基础上,依河而建起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了梦幻般的百里黄河风情线。

  首先在黄河两岸修筑了宽阔的南北滨河路和人行道,还在河边上修通了健身步道,架起了十余座雄伟壮观的黄河大桥,沿黄河两岸修建了十余个各具特色的公园,用绿化带把公园连接起来。黄河两岸,除有多年前栽植的垂柳、白杨、国槐、椿树、榆树、梨树外,还有近年新植的雪松、油松、侧柏、银杏、法桐、栾树、红叶李等树种。在春夏秋三季,连翘、玉兰、迎春花、樱花、丁香、海棠、郁金香、牡丹、玫瑰、木槿轮番开放。景观道上,树木葳蕤,林荫成带,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在这条国内最长的滨河路上,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长跑,或打拳,或唱歌跳舞,眼前不是绿色的林带就是斑斓的花海,清新的空气,扑鼻的花香,使人身轻气爽,心旷神怡。如果再乘快艇、特别是那刻着历史印痕的羊皮筏子,在黄河兰州段飘荡一个来回,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然后坐在河边的茶摊上,喝一碗三炮台,顿觉全身有说不尽的惬意。

  等到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候,西边的晚霞映红了河水,晚风吹拂,杨柳依依,水波荡漾。修建于110多年前、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黄河铁桥(后改为中山桥),在晚霞和河水的映照下,更加增添了它的雄伟和妩媚。霎时,中山桥上和桥北的白塔山公园以及金城关古建一条街上灯火通明,桥北的高楼大厦也灯光闪烁,河水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带。人们坐在游轮上弹着吉他,唱着兰州民谣,体验着桨声灯影里的夜黄河。在中山桥下的近水广场上,万人黄河大合唱发出了高亢豪迈的吼声。兰州盛夏的夜晚,就是这样的热烈,就是这样的震撼。

  兰州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其名称起始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此设立了榆中县。西汉时期,兰州被称为金城,成为军事要塞,有“固若金汤”之称。隋朝时期,设立了兰州总都会,兰州正式得名。唐朝时期,兰州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明朝时期,兰州成为肃王府的所在地。公元前121年前,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镖旗将军,攻打匈奴。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连克河西五个部落后,向东疾驰一千多公里至皋兰山(今兰州市南部)与匈奴交战,取得了辉煌战绩。兰州人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的功绩,在五泉山公园竖起了霍去病的雕像,在黄河雁滩大桥南侧修建了霍去病主题公园。

  在金城关对面有一个叫白马浪的地方,以前那里水流湍急,激浪汹涌,白浪密集,犹如万千匹白马踏浪奔驰,声若雷鸣,快似箭飞,动人心魄,故而名为白马浪。相传唐贞观三年玄奘去西天取经时在这里过的黄河。就在这里,有一组《西游记》雕塑:唐僧骑着白龙马,孙悟空手执金箍棒在前引路,八戒手持钉耙,沙僧肩挑行李,师徒正跋涉在取经路上。位于城关区黄河大桥南段的丝绸大道雕塑群,截取丝绸古道的一峰骆驼为核心,集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丝路盛况。

  如今漂流在黄河上的那一艘艘羊皮筏子,集中反映了古代兰州人因地制宜创造交通工具,运送客人和物资的聪明才智。皮筏历史悠远长久,在《水经注》和《旧唐书》中都有记载。《宋史.王延德传》中记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今天,人们乘坐羊皮筏子,已不是单独的一种交通工具,而是对古老文化的体验。在南滨河路东段的水车博览园里,那吱吱旋转的十几轮大小不一的水车,铭记着明朝兰州人段续制造水车浇灌良田的功绩。位于西津东路与南滨河路之间,有一座被称为兰州古八景之一的小西湖公园,系原肃王府园林,以“莲池夜月”而著名。黄河南岸那婀娜多姿的垂柳,记载着左宗棠西征时留下的脚印。

  日月轮回,沧海桑田。皋兰山作证,白塔山相伴。那奔腾不息的黄河,在两山夹一河的兰州这片土地上日夜流淌,在一代代兰州人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里的古生物化石黄河古象,记载着距今200250万年前这里的地理地貌以及生命特征。兰州,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上,有着抹不去的记忆。

  民以食为天。如今,说起一个城市,美食是一个绕不去的话题。兰州的美食,既有北方人的粗犷厚重,又有南方人的细腻淡雅,它以特有的香气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兰州本地人不用说,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有着说不尽的认同感。对于离开兰州的人来说,想起家乡的美食,就立马垂涎三尺。至于来兰州的游客,甚至是奔着那一碗牛肉面和手抓羊肉而来的。

  说起兰州的美食,当首推兰州牛肉面。因为现在几乎地球人都知道这碗面。兰州牛肉面现在不但开到了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而且开到了世界上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兰州牛肉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回族厨师马保子在家制作热锅子面,挑担于街市上叫卖。后来开设店铺,早上卖清汤牛肉面,下午卖熟牛肉、熟羊肝。由于爱吃牛羊肉,汉民爱吃拉条子,马保子将回汉两个民族的饮食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兰州牛肉面的独特风味。兰州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点。也就是牛肉汤清香透亮,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香,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面条有的细如丝雨,有的宽如玉带。根据食客的喜好,可以拉成九种面型。1999年,兰州牛肉面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之一。2021年,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别看“兰州牛肉面”这五个字,它的精髓就在这里。这就说明它的产地就在兰州,而且牛肉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来自甘南草原的牛肉、牛骨要加二十多种调料在以黄河为水源的自来水中煮十几个小时,才熬制出那回味无穷的牛肉汤,这是兰州牛肉面的关键。这样的牛肉汤和产自陇原大地的小麦粉以及甘谷的辣椒,加上兰州本地的白萝卜和香菜、蒜苗,所有绿色天然食材的高度融合,成就了这种风味独特的“牛大碗”。难怪外地人说,要吃真正的兰州牛肉面,还是要在兰州。不少遍布全国的“正宗兰州拉面,”在扩大兰州牛肉面的影响、增大兰州牛肉面的销路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给远离兰州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快餐。但是,因为“水土不服”还是什么原因,总是缺少一点什么,给人一种形似而神不似的感觉。单从字面上看,就不大准确。在兰州一千多家牛肉面馆中,是从不标注“兰州拉面”的,也从不标榜“正宗”二字,因为不用说,它都是正宗的。

  手抓羊肉也是兰州的一大特色。兰州的羊肉来源地主要是甘南、民勤和靖远。这些羊群要么吃的是草原上的牧草,要么吃的是盐碱地的青草,多数是自然放养,肉质肥美鲜嫩,是制作手抓羊肉的上乘材料。来自临夏的回族和东乡族兄弟是烹饪羊肉的大师,他们把阿訇宰杀后的整只新鲜羊肉在清水中浸泡后,淋出血水,再放在大锅清水中,加少许调料,文火煮熟,充分保留了羊肉原味的鲜香,切成条状后装盘,加上椒盐、大蒜,就成为了食客们的饕餮大餐。从羊肉中衍生出的的美食还有,烤全羊、烤羊排、烤羊肉串、黄焖羊肉、清汤羊肉、胡辣羊肉、羊肉锁阳砂锅、羊肉面片、羊肉泡馍、羊肉包子、羊肉饺子,清汤或者凉拌以及爆炒羊杂碎,等等,都是“喜羊羊”人的最美。

  在正宁路夜市上,马爷的一碗牛奶鸡蛋醪糟也是人们的最爱。顾名思义,这种美食是将半斤新鲜牛奶煮开、加上事先做好的少许醪糟,打上一枚鸡蛋,再次煮开,撒上葡萄干、枸杞、花生碎、黑芝麻,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奶鸡蛋醪糟就大功告成了。这种看似简单的美食,由于食材比例搭配合理,火候适中,营养丰富,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因而很受南北食客的青睐。

  在离黄河不远的七里河区南部的阴湿坡地上,种植着全国唯一的食用甜百合。兰州百合瓣大肉厚,洁白如玉,甘甜可口。它富含蛋白质、多糖、果胶、维生素以及锌等微量元素,除营养丰富外,还有润肺止咳、消炎降噪、美容养颜、提高免疫力的功效。百合有蒸、煮、炒,炸、熬等多种吃的方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兰州百合曾经是皇室贡品,今天,普通百姓在手机上一点,快递就送到你的餐桌上了。

  在永登县苦水镇种植着世界上稀有的高原富硒玫瑰,因其产地而得名苦水玫瑰。苦水玫瑰有调理气血、改善皮肤、美容养颜的作用,可泡水饮用,也可做成玫瑰酱食用。玫瑰花还可以炼出气味芳香的玫瑰精油,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每年五月中下旬,苦水镇万亩玫瑰花盛开,芬芳娇艳,馨香四溢,构成一幅梦幻般的田园美景。

  黄河水在兰州是有灵性的。她不但哺育出特有的百合、玫瑰等稀世珍品,还浇灌出了一座闻名于世的瓜果城。在众多瓜果中,最白兰瓜和软儿梨驰名。白兰瓜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从美国引进来的瓜种,因瓜皮纯白而获源于兰州得名。白兰瓜瓤厚汁丰,脆而细嫩,吃时瓜糖盈口,满口清香,直透心脾。在皋兰县什川镇,黄河包围着12000亩陆地,这里生长着9400多株100至500年的梨树,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其认定为“世界第一古梨园。”这里的一种香水梨经数九寒天冰冻后,颜色变成黑褐色,肉质成沙粒糊状,味道酸甜,略带酒味,入口即化,如糖似蜜,既是兰州人的“冰淇淋,”又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吮之,何其美也。

  兰州的小吃有甜醅子、灰豆子、瓤皮子、凉粉、热冬果等。近年来,开发出了甜醅子奶茶、甜醅子酸奶,、甜醅子冰淇淋、玫瑰酸奶、软儿梨酸奶、红萝卜饮料,红果饮料,加之三炮台、杏皮茶,都是年轻人吃烧烤时喜欢的饮品。

  黄河流过兰州,造就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悠久的历史、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还产生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兰州文化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为主,还有多民族文化、马家窑文化等等。这种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兼容互鉴,成就了独特的兰州文化。

  说起兰州文化,必然要说被人们称为“中国人心灵读本”的《读者》杂志。这本在中国期刊界堪称神话的杂志,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12月,文坛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甘肃人民出版社顺应历史潮流,决心创办一种读者喜闻乐见的杂志。总编辑曹克己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两个年轻的理科男,一个是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的胡亚权,一个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郑元绪。他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办成文摘类杂志,刊名叫《读者文摘》。刊物要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以“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为办刊宗旨。刊物在内容上要立意高远,在形式上要新颖别致,要追求高雅隽永,彰显人文关怀。这么高的办刊标准,对于两个年轻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用甘肃人“人一之,我十之”的拓荒牛精神,决心在浩瀚的文山字海里耕耘出一片新天地来。他们精心策划每一个栏目,认真选择每一篇文章,连每一幅插图都要仔细斟酌。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81年4月,一期别具一格、飘着墨香的《读者文摘》出刊了!刚开始,人们对这本杂志并不看好,认为一个边远落后地区能办出什么好杂志,连新华书店也不愿销售。但当接连不断的人们打开杂志一看,顿时豁然开朗。这本文摘不是一般文章的堆砌,它选编的文章都是中外文化中的精华,字里行间充满爱的箴言,劝人扬善惩恶,是抚慰人们精神世界的良师益友。杂志创刊第一年发行量就达到了16万,1983年突破136万。然而,1982年初,正当刊物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关键时刻,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要求不再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从此,中美两家《读者文摘》开始了长达10年的版权之争。从1993年第七期,中国的《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实际上,杂志改为《读者》后,内容和受众更加宽泛了,更突出了刊物的厚重感。从而,它像一匹驰骋的骏马,向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奔!《读者》的发行量始终雄踞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并发行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旗下现有原创版、海外版、乡村版、校园版、《飞碟探索》、《读者欣赏》、《老年博览》等13种子刊。2006年4月,《读者》月发行量达1000万册。40多年来,《读者》伴随了两代人的成长。曾经的大、中、小学生,大都对《读者》爱不释手。有的大人说:“小时候看《读者》的孩子,长大不会变坏。”有的老师说:“爱看《读者》的学生,写作不会差。”有的家长说:“孩子叛逆厌学,就给他床头放一本《读者》。”2024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授予《读者》杂志“全民阅读第一刊”称号。如今,《读者》已成立了读者出版集团,成为知名的文化企业。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化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出版、印刷、发行为主体,开拓出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多种产业。“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拥有南河古道、雁滩公园、敦煌艺术馆、读者集团、甘肃画院、五泉书院、水车博览园、音乐厅、体育公园等文旅资源,是黄河风情线上的又一亮点。不久前,甘肃读者印务有限公司高新绿色印刷产业基地项目在兰州新区开工建设。《读者》,这本诞生于陇原大地、诞生于兰州黄河岸边的杂志,在大数据时代,已成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符号,以她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舞台艺术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黄河岸边的甘肃省歌舞剧院和兰州歌舞剧院以得天独厚的敦煌艺术宝库为源泉,先后创作出大型历史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两部精品力作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敦煌艺术的魅力。首创于1979年的《丝路花雨》,以我国盛唐时期为历史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的艺术形象,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高度赞扬了中外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厚友情,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盛况。舞剧以绚丽多姿和风格独特的舞蹈场面,丰富多彩的舞姿,千姿百态的舞段,经典的舞蹈动作,将飞天舞、胡旋舞、霓裳羽衣舞等多种舞种融为一体,丰富了舞剧的形式,开创了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历史舞剧的先河。《丝路花雨》被称为“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中国舞剧史上的里程碑。”4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期间还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及商业演出。《丝路花雨》至今在国内外演出4000多场。《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舞剧。她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大梦敦煌》以融汇中西的敦煌舞为主,还结合了曼妙委婉的古典舞、时尚多变的现代舞、风格迥异的民间舞以及从西方借鉴过来的芭蕾舞等多种舞蹈。悠久的历史背景,宏大的舞剧场面,动人的爱情故事,优美的舞蹈动作,构成了一部如梦如幻的文化盛宴。《大梦敦煌》曾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被中宣部授予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被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该剧自首演至今20多年来,已在国内外演出1800多场。

  兰州段黄河两岸众多的雕塑群,给百里黄河风情线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位于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断、小西湖公园北侧,坐落着举世闻名的黄河母亲雕塑。只见由我国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这位红褐色花岗岩的“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温婉大方,微微含笑,仰卧于波涛之上,怀中依偎着可爱的婴儿。善良、端庄、秀美的母亲造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生生不息以及中华儿女健康快乐、茁壮成长的美好情景。由此可见,兰州黄河母亲是一尊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已成为兰州的一张靓丽名片。从黄河母亲雕塑向东走去,依次还有绿色希望雕塑群、筏客搏浪雕塑、丝绸大道雕塑、唐僧取经雕塑、平沙落雁雕塑、霍去病雕塑等等。在黄河北岸,还有龙源主题公园里那高大挺拔的“龙”的象形字和会意字融合的雕塑。在人文始祖园里,伏羲女娲的雕塑巍然屹立。寓言故事园中的司马光砸缸、龟兔赛跑、盲人摸象等活灵活现的雕塑,使孩子们在诙谐幽默中加深了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弘扬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甘肃省博物馆内,馆藏着珍贵文物8万余件(套),从白垩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从商周青铜器到汉唐丝路遗珍,还有许多宋、元、明、清时期的珍品和珍贵的革命文物藏品。特别是新石器时期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是这个博物馆的特色。在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匹造型优美的骏马,昂首嘶鸣、疾足奔驰,三足腾空,一足踏燕。古代铸造者精准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巧妙地表现了马踏飞燕、急速飞奔的瞬间神态。中国旅游标志采用的就是这匹骏马。甘肃省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块驿使图画象砖,这块看似普通的砖块,上面却记载着古代邮驿的形象,已成为中国邮政的象征。还有那只人形器口彩陶瓶,据考证是现今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齐刘海造型。一具身长22米、身高4米、颈长9米、体重达50吨的黄河古象骨架,稳重的矗立在馆内,反映了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兰州红古区海石湾一带的自然状态。

  在位于七里河区黄河南岸的马滩,坐落着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也就是甘肃简牍博物馆。这是全国汉简藏量最大,也是唯一以简牍命名的主题博物馆。在以简牍为主的5万多件文物中,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金塔县肩水金观汉简,玉门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共计4万枚。

  坐落在黄河北白塔山西侧的兰州碑林,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这里有从东汉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到西晋索靖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瓒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炘、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大家的碑刻。这里还有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字和八思巴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华公主墓碑,佝偻碑等,是书法爱好者的必去之处。

  从碑林向西绕山走去,在九州台坐落着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这座仿古建筑里珍藏着我国现存的三部半《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具有极高的文献和文物价值,是国宝级的文物。近年来,甘肃省图书馆在精心做好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研究、传承的基础上,已开发出了影印精选产品和一系列文旅产品,力争让这部千古巨制、文化渊薮走入寻常百姓家。

  位于白塔山顶上的白塔寺,是建于公元五世纪的一座佛塔。相传成吉思汗为了加快统一进程,致书邀请西藏教萨迦法王北上,法王不幸病逝于兰州,朝廷下令建塔以示纪念。寺庙的建筑采取汉,藏、回多种风格,塔下筑圆基,上部七级八面,通高17米,矗立山顶,俯瞰黄河,成为兰州著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

  兰州,伴着日夜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有祖祖辈辈流传下的大量故事,有说不尽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人们流连忘返的诗和远方。

  李智学,男,汉族,1956年4月生于甘肃静宁。1974年12月入伍,2000年9月转业。退休前在部队和地方主要是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4月份全区生猪、鸡蛋市场行情有所回暖

下一篇:2025年5月15日荆州市重要民生商品的价值情况